国内资讯

贸易摩擦刺痛了中国标准

发布日期:2010-11-07 点击数:1002

 

                                             贸易摩擦刺痛了中国标准

        打火机、服装、家电、玩具、鞋、农产品……近年来,中国多种产品出口时遇到了麻烦。中国成为国际贸易纠纷最多的国家之一
        今年年初,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自主创新能力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标准战略"问题,有道是得标准者得天下。谁制定的标准为世界所认同,谁就掌握了产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近年来,由于技术标准水平与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常常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所困,贸易摩擦和纷争也越来越多。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中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的技术壁垒,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每年超过450亿美元。其中,很多贸易摩擦与产品的制造标准有关。
        标准滞后使我们丧失话语权据商务部专家介绍,我国现行的一些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已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标准本身的缺陷,导致国内的产品存在着一定的质量缺陷。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国内标准不适应国际标准而遇到贸易壁垒或索赔的事时有发生。
         如中国对日本出口纺织服装品,虽然不受配额限制,但是日本消费者对纺织服装品的质量要求较高。在日本普遍建立了事前质量标准100%合格的保证制度。这种制度的中心,就是产品进入零售店之前必须保证产品100%合格。没有欧美国家消费者在商店购买之后发现不合格退款或赔偿的规定,而是要求消费者在商店里购买的商品必须合格。
         这种事前质量保证体系由以日本质量检验机构QTEC为首的第三方检验机构配合进口商、零售店、百货商店、邮购商组成全方位的立体检验系统,保障商品从质量性能实验、样品检验、工艺检验、出货检验及其他组合检验,包括由制造商或工厂进行自主检验合格为交货条件,甚至要求作信用保证的条件。
         标准形成链的不完善,行业监管力度弱,造成了现有产业标准陈旧、生产过程缓慢、难以推广。在国外,中国企业几乎没有能力和机会参与众多国际产业标准的制定,而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则利用国际标准使中国企业难以进入。
         因此,积极探索国际标准之路是我国政府和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战略问题。
          各国纷纷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跨国垄断企业通过技术专利和标准化来强化自己对产业链的控制,攫取产业的绝大部分利润。微软、英特尔和索尼公司等都在标准上大赚特赚。最典型的是高通公司,作为一家出售知识产权的公司,他们将自己1400多项技术全部申请专利,然后将这一套解决方案申请为国际标准,通过标准许可费用、产品专利费用、芯片等3种形式坦然获得巨额收入。
          而没有适时运用标准战略则得到相反的结果。录像机的发展史就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企业最早开发成功录像再生专用产品,但由于美国电影公司为保护自己的著作权反对家庭录像机,阻碍了技术形成产业化的步伐。日本企业也上演了同样一幕,索尼公司在日本最早推出了贝他麦克斯牌录像机,但不愿出售生产专利。后来松下推出了VHS家用录像系统,一上市就出售它的专利,在日本产业协会和标准协会的努力下,逐渐形成了以VHS商品为标准的商品标准效应,占领了录像机市场,并在全球形成了磁带录像机的VHS"事实标准"。
         目前,世界标准发展如火如荼,而且正成为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核心筹码,甚至可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利用标准,通过"贸易壁垒"形式来限制外国企业的渗透。2005年8月13日,欧盟针对十大类电子电气产品的《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正式施行,每件出口产品将被额外征收一笔回收费用,2006年另一项相关指令也要施行。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其出口产品与国际标准密切相关的就达1/5,由于国际标准未能充分反映美国技术标准,至少直接影响美国500亿美元的出口。
          标准战争兴起,发达国家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02年发布了一份《21世纪战略纲要》,专利商标局要发展成一个以质量为核心、工作效率极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组织,以支持市场驱动型知识产权制度。欧盟建立了统一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各国技术力量、资金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协调和一体化。2002年,日本政府知识产权战略会议发布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口号,在日本全社会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事实已经证明标准是克服贸易技术壁垒的手段。因此,各国纷纷把国际标准化战略作为实现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突破点。
          中国标准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中国经济正在融入全球经济,因此,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指出,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或若干个企业,而标准影响的却是一个行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规律来看,中国正在接受制造业的转移,中国的崛起必须依靠强大的制造业,而控制未来制造业终极趋向的惟有国际标准。可以说,中国标准走国际化之路已迫在眉睫。
         中国标准之所以很少能成为国际标准,分析其原因,最关键的是缺少核心技术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漠视。研发投入不足造成了技术的缺失。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  %、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发达国家已达到2.5%   ~4%。另外,中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100∶1000的水平。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发出技术之后不申请专利而使知识产权白白流失。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副会长胡佐超举例说,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承认由中国发明的一种治疟疾的新药,但没有申请专利,后被美国掌握并申请了专利迅速实现了产业化。而且,中国的申请专利收费高得惊人,一项非发明专利所需费用大约要1.1万元,一项发明专利所有的费用要8万多元。世界上的大企业,比如本田公司拥有15万项专利,如果在中国,每年的养护费至少要两亿元。
       由于中国缺少国际标准和标准发言权,因此只能以最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来当制造大国。而掌握核心技术的跨国只需一纸标准或专利技术合同,就可以抽走绝大部分利润,一台MP3售价79美元,被拿走45美元专利费,中国企业仅获纯利润1.5美元,利润比为30∶1。
        另外,没有强势品牌的支撑,也很难建立标准。尽管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四位,有  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而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200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仅排名第44  位。规模与能级的巨大悬殊,自主品牌匮乏难辞其责。
        在移动通信的2G时代,日本在国内成功实现了PDC标准,本来凭自己的技术可以在标准上发言,但由于内部市场达不到引爆流行的容量,难以成为世界标准。而中国市场广大,拥有标准产生的土壤,突破技术、体制等因素后创造国际标准并非不可能。
         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标准问题的重要性,并正在采取措施加紧开展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加入WTO之后的第二年,中国就启动了"重要技术标准研究"项目,支持设立国际标准课题29项,截至2005年1月,已正式发布国际标准5项,还有7项已进入最终国际标准草案阶段。
          北京数字华夏品牌传播机构首席分析师姜培峰指出,中国创造自己的国际标准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国家要为改革现有标准创造体制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形成合力,积极研发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并实现产业化,在一些情况下注意与现有国际标准的兼容问题,在创造标准的过程中塑造品牌特别是世界级品牌更不容忽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