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全国政协徐匡迪副主席,商务部薄熙来部长,
尊敬的WTO总干事特别顾问哈宾森先生,国际纺织服装局执行主任摩尼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感谢徐主席、薄部长、哈宾森先生、摩尼先生应邀出席第三届全球纺织经济论坛并做重要演讲,使这次论坛更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作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能有机会在这里与如此多国家、地区的纺织行业首脑、著名企业家就有关世界纺织经贸发展形势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感到十分荣幸,下面我先就两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开放 合作 共赢
—— 世界纺织工业的新趋势
一、全球纺织业发展的两大趋势及其对各国纺织业策略选择的重大影响
2006-2010年,预计世界经济复苏,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增速在4.3%左右;全球纺织已进入新的增长期,纺织贸易增速在6.5%左右,但在新时期面临新的发展特点。
1、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的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入人类的现实生活。
它一方面不断唤起人们对衣着消费领域的更高要求:高质量、高功能、高情感、绿色消费、多元文化个性表达。
另一方面,不断推进纺织传统技术的更新换代:以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带动多种现代学科、现代技术的交叉融合,在纤维材料、工艺、装备、流通、管理以及设计研发等方面为现代纺织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质量、创新和快速反应能力。
日益全球化的现代生产方式,使纺织业的竞争焦点从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向决定供应链附加值的创新优势。
2、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加快了全球纺织业的横向结构调整
全球化促使纺织业生产要素进行跨国跨地区优化配置,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
伴随贸易壁垒的日减,纺织产业内的国际贸易日增。从1990年到2004年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了一半,而纤维制品贸易却增长了一倍,这一形势在未来五年将继续推进。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技术进步越快,向其它国家转出的成熟生产技术就越多。但这并非是整个产业的衰退,转移一方面使发达国家获得更大的技术研发投入的机会,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质量和低成本劳动,降低跨国生产总成本,从而获得跨国产业更大效益。从1990年到2004年发达国家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仍增长122.3%,占全球出口额的48.5%(包括设限国贸易保护的因素)。
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通过承接产业低端制造环节获得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利用知识外溢效应和提高创新能力,带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各国在产业不同环节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或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样存在互补关系,产业横向结构重组已成为当代纺织产业结构转移的主流。
3、各国在国际纺织业新趋势下无不面临新的策略性选择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是资源禀赋好的国家还是差的国家,在新趋势下,尽管各自的机遇、发展的层次、路径也不同,但有一点相同,即都离不开既合作又竞争的全球化关系,同在“开放、合作、共赢”体系中。
实践告诉我们,自由贸易是大势所趋,倒行逆施的贸易保护主义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全球纺织结构横向转移已经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各自不同机遇。但产业内横向结构转移是调整、合作、竞争,不断循环推进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既充满发展的机遇,也存在失败的风险。发达国家既可以从跨国配置中获得更大的垄断利润,同时也面对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既可以从跨国配置中获得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失去自主地位的风险。因此,“合作、发展与公平贸易”作为全球纺织业的时代特点,决定着所有国家的策略选择。
二、中国纺织业持续高增长的历史条件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1、中国纺织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国内需求的持续高增长
从1980年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分阶段战略目标逐步顺利实现,现正处在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并为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奋斗。
内需始终是中国纺织工业的第一推动力。中国经过1/4世纪的改革开放,已成为世界上纤维消费量最大的市场,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80年的4.1公斤发展到2005年的14公斤,其中2000年到2005年增加量超过之前20年增加量的50%。
中国人口在1980年为9.87亿,城市人口只占19.40%,到2005年全国人口已达13.08亿,其中城市人口已占43%。
1981-2000年人均GDP处于不到1000美元的阶段,年均增速8.32%,人均衣着消费基本与GDP同步增长;
在2000-2005年,中国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年均增长8.8%,人均衣着消费年均增速13.8%(可比价)。
过去五年全国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的企业,销售产值增长1.3倍,而企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却从2000年的33%下降到2005年的28%。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纺织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就业、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当前,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4.2%,服务业就业比重只有31.3%,城镇化率只有43%。
目前中国纺织工业从业人数约1960万人,其中1400万左右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获得1000亿元以上的工资收益。在全国工业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达500万元)企业中,纺织工业从业人数占14.12%。
纺织工业使用国产天然纤维730多万吨,事关1亿农民的生计,纺织业使大批农村率先实现了城镇化。
纺织工业在2005年贸易顺差占全国的98.58%,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系数达到1.25,在新时期依然具有支柱性地位。
2、长期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纺织行业持续高增长的重要条件。
—— 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吸收海外投资,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贸易,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 中国纺织工业致力于和各国合作。2005年出口总额1175亿美元,其中对美国、欧盟等原设限地区占32.7%,对原非设限地区占67.3%。从2001年到2005年,中国进口棉花从11万吨增加到265万吨,进口化纤原料从560万吨增加到1308万吨,五年共引进纺机装备共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28.6亿美元。
当前,外商和港澳台的资本在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的实收资本中的占1/3,在1175亿美元出口总额约占34.3%。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积极履行承诺,承担相应义务。
——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已降低到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以下,2005年工业品进口平均关税税率降到9.0%。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已经签订,中国还与东盟在2010年前自由贸易框架已经确立。中国政府决定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39个最不发达国家包括纺织品在内的部分产品零关税待遇。
—— 国际品牌服装在中国中心城市市场占有很高的比例。
北京35个中高档市场:总计5940个销售点内进口品牌占53%,其中顶级商场(王府、赛特、燕莎等)80%以上是进口品牌。
上海淮海路共经销1159个服装品牌,进口品牌占60%。
—— 外国跨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速度不断加快。
在1997年之前,只有18家外国零售企业进入中国,截止到2004年末正式批准进入达314家,2005年上半年批准59家,是2004年全年的1.9倍。其中七大外资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欧尚、易初莲花、好又多、乐购)在中国59个大城市拥有306家连锁店,在中国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比重已超过61%。
中国纺织工业支持企业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合资、合作发展纺织工业。受中国商务部委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2005年先后就棉花及棉纺织生产与贸易培训埃塞俄比亚等17个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贝宁、中非、厄立特里亚、加纳、肯尼亚、莱索托、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塞舌尔、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共66位纺织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还应埃塞俄比亚政府邀请,组织专家到该国考察调研并制定棉花、纺织服装十年发展规划。
一些骨干企业已经分别在一些发达国家、地区开展投资、品牌等合作业务,组建研发、营销机构,销售自主品牌。
3、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纺织工业持续高速发展的活力所在。
2005年在纺织规模以上(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企业的实收资本中,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实收资本约占94%。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内银行贷款占9.32%,海外投资占13.89%,企业自筹资金占72 %。
市场化使东部地区形成了占全国生产80%的产业集群带。年销售额1亿元到200亿元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全国有280多个。
中国投资体制和科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纺织产业链的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化学纤维使用量已占全部纤维的65%。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新增化纤生产能力约1000万吨,其中新增聚酯涤纶800万吨的75%生产能力是靠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和大学联合研发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与民营企业投资为主合作建成的。其单位投资节省了90%。目前,国产新型先进纺织装备已占固定资产投资的52%。
目前中国纺织高等教育(大学、专科、高职)在校生约30万人。
4、转变增长方式是中国纺织行业应对国际总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中国虽然已建成世界纺织业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劳动生产率还较低,粗放型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面临世界纺织业总趋势挑战,以及环保、资源、能源、水源和成本提高的制约,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提升已是必然选择。
中国经济处于新的增长期,2000-2005年增速达9.5%,到2020人均GDP将比2000年增长3倍,预计国内的衣着消费需求和产业用纺织品的需求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纺织行业增加值将保持超过10%的年增速。
根据对国内外市场分析,预计今后五年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将增长30%左右,纺织劳动生产率提高60%左右,单位产值纤维使用量比2005年降低26%、污水排放下降22%、能源消耗下降28%。
2010年要实现纺织“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的38项重点研发攻关目标(包括纺织新材料技术、高新工艺技术、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技术、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新型成套纺织机械技术装备以及行业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全行业加快技术更新,加大研发投入,发展自主品牌;
积极推进产业标准化建设和质量检测;
规范纺织企业社会责任,推动纺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的培训推广和认证工作;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创新环境;
广泛开展行业自律;
加强为广大中小企业培育五大公共服务体系(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培训),促进纺织行业在国内的梯度转移。
5、积极开展纺织行业的国际交流对话,增进了解,加强合作,维护WTO公平贸易原则,促进共同繁荣。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之前,长期遭受设限国的贸易政策歧视,造成对设限国出口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极不相称。关于中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正如美国贸易委员会(USITC)自2002年开始的题为《纺织和服装:美国市场部分外国供货方竞争力评估》的调查结论所说:2005年取消配额后“由于中国能够以有竞争力的价格生产几乎任何品种、任何质量水平的纺织品和服装,中国将有望成为多数美国大型服装公司和零售商的'首选供货方'”。但是由于原主要进口设限国,仅凭2005年一季度解除配额后的短期释放情况,就急于给中国31类产品扣上威胁市场扰乱的帽子,强行采取“特保”限制措施,使中国纺织企业和广大职工重新蒙受歧视性贸易政策的伤害。
以美国采取特保措施的338/339类产品(针织内衣、T恤产品)为例:从1989年到2004年,美国从全球进口该类产品数量增长了7.69倍,由于配额限制从中国进口量只增长了23.56%,中国所占份额反而从6.14%下降到0.87%。而在同一时期段,从大多数国家进口都大幅增长,如从墨西哥进口的该类产品增长了118.18倍,其份额从1.01%上升到13.85%。在2005年取消配额的第一季度,进口中国该类产品虽然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77倍,但在美国进口总量的份额仅仅达到7.34%,其绝对量才是从墨西哥进口数量的70.39%,洪都拉斯进口量的52%。到2005年底,从中国进口该类产品仅占美国全部进口量的5.54%,分别相当于墨西哥份额的51.91%和洪都拉斯的37.09%。2006年1月美国进口总量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01%,从中国进口量却由于“特保限制”下降了74.92%,所占份额又下降到1.04%,只相当于墨西哥份额的10.45%,洪都拉斯的9.01%。难道只有把从中国进口的份额重新限制到取消配额之前的低水平,才叫公平贸易吗!
中国作为WTO成员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对入世承诺已认真落实,在承担自身义务的同时,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自由贸易原则,积极参与维护WTO贸易的新秩序和平等协商解决争端的机制,坚决反对滥用中国入世的某些条款损害中国纺织产业的合法权益。
中国纺织行业将始终不渝的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合作,在“合作、发展与公平贸易”中与各国纺织业共创世界纺织工业新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