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挑战与机遇(一)

发布日期:2008-08-19 点击数:1648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了不可阻挡的潮流。跨国经营是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国际技术和资本流动的需要,代表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这种“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分析形式,面对所出现的问题,迎接挑战并适时的抓住机遇,科学的进行企业的运作和规划,建立一个成功的跨国经营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是经营的延伸,是企业从全球战略出发,自觉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也是企业分享世界市场、利用世界资源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体现在外贸出口和少量的对外直接投资等方面,总体上处于国际化经营的起步阶段。实践证明,中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应当充分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经历了4次调整。200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规定了工业中小企业的标准为: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亿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型跨国公司以其成本低,灵活性高,技术适用性强,以及创造的就业岗位多等特点,不但在发展中国家,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有较快的发展。实践表明,跨国经营已不再是大型或巨型跨国公司的专利。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中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跨国公司。即使在发达国家,中小型跨国公司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例如,在英国和法国,80%左右的跨国公司为中小型跨国公司。在美国,中小企业被称为“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1997 年,中小企业占美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产品销售额占54%,就业人数占在职人数的60%。在拉美,99%的加工业是由中小企业承担的。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和明显的问题。

产出规模小、技术装备率低
      目前,国外的大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进行兼并和重组,不断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竞争力。相比较而言,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资产规模过小,经营能力薄弱,产业集中度较低,未形成规模经济。由于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因此中小企业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迅速发展,虽然政府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小企业,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针对性不强,没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没能够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很多中小企业盲目对外投资,只是把国内经营的一套照搬到国外,沿用国内传统的管理办法,缺乏制度创新,成为“中国式企业”在国外的延伸,而且它们利用国外先进生产要素较少,弱化了海外竞争能力和研究开发势头。大多中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采用订单贸易,缺乏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和销售终端,大部分贸易利益被中间商拿走。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其多以生产型产品为主,市场营销、技术开发能力不强:企业抱着等( 订单)、靠( 政府扶持)、要(资金)的思想,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效率低……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产品和服务缺乏国际竞争力
      我国中小企业在成长中普遍过于依赖国内市场,由于它们在规模、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营销策略等方面大多实力相当,在国内市场一哄而上,即便具有很好成长潜力的企业也难以在这场恶性竞争中脱颖而出。我国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比较少,产品附加值很低,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档次、质量、品牌及价格仍处于中低档次,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比较差。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较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缺乏名牌,对产品质量不够重视,很难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过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逐步建立了在完善信用体系基础上的包括信用机构、担保机构、中小银行、创业投资体系和创业板市场在内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市场体系和政府政策支持及扶持体系,给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全方位的融资支持服务。但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市场波动的风险承受力差,经营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是很健全等,严重影响其融资手段的实现。另外,由于我国政策体制的问题,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受歧视,也加剧了其融资的困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66.9%的企业将资金不足列为不利于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以作为我国中小企业主体的乡镇企业为例,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50%,但其贷款额却不足全国信贷规模总量的10%。而在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的温州地区,企业总数将近7.5万家,但注册资本为50到100万的企业占了90%。恰恰是这90%的企业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真正融资困难的也是这类企业。

抗风险能力差
      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融资困难以及资本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预测风险,管理风险以及抵抗、防范风险的能力都比较弱,特别是对非企业本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东道国的政策法规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以及国际市场行情变动的风险等,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能力10。跨国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由过去仅承担生产经营风险转变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风险,环境更复杂,而其这一弱点也更为强化。

信息不足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力、财力上存在较大差距,其收集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差,信息来源的渠道也较少,因此无法对投资国环境、投资机会以及法律等做详尽的分析研究;同时,国内也缺乏相应的信息支持系统,虽然某些官方机构能提供一些信息服务,但仍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对当地商务信息的进一步需求,所以经常出现一有投资信息就蜂拥而上的混乱局面,而由于对虚假信息缺乏识别能力而陷入盲目投资困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种现象无非是将国内的恶性竞争延续到了国外,对中小企业“走出去”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后果。本来在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理性选择可以保证有一家企业是成功的,但蜂拥而至的结果却是全部都失败而归,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优势


具有良好的跨国经营环境
      我国加入WTO后,成员国给予我国最惠国待遇,降低了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尽管世界局部地区发生动乱,但从长期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形势的主题,这也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竞争提供了一定的环境。随着经济的腾飞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其他国家也会为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帮助。另外,绝大多数国家对外国投资都抱着积极、欢迎的态度来面对,并提供一定的政策优惠。

拥有特色产品比较优势
      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人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东道国的经济体制、产业发展水平、教育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到投资企业现有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因此,发展经济学中有个重要的概念叫“适当的技术”,其内涵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尖端越好;在一定阶段上,它应由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禀赋结构和各方面条件所决定,只有某些技术和某些技术构成的产业,对于这个国家或这个企业来说是能够赢利的,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简而言之,“适当的技术”就是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一定成本条件下,使企业能够赢利而不是使其亏损的技术。虽然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不算最先进,但却拥有不少“适用技术”,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此类技术已比较成熟,小批量的加工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同发展中东道国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而同发达国家企业在发展中东道国的经营相比,我国企业有更适合当地条件的技术。我国企业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独辟蹊径,避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逐步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跨国经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较多,如中药、丝绸等,而这些产品往往由中小企业生产。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很多领域缺乏现代尖端技术,但却拥有不少“实用技术”,其小批量的制造技术、劳动密集型技术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我国中小企业根据自己特点吸收引进的技术,就地取材,产品价格也较低,受到外汇紧缺的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也避开了跨国大公司的锋芒,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决策效率优势
      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决策之前有时还需要层层征求意见,决策者往往是一个集团,从而需要意志整合形成共识,这会因缺乏效率而导致决策滞后甚至失误。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决策者有更大的决策权,决策比较简单而富有效率,能够更灵活、敏感地适应国际市场的瞬息变化,及时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反应。

经营灵活的优势
俗话说“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当市场不断扩大时,新进入的中小企业以比较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对大企业影响不大。对大企业来说,分一杯羹给新进入市场的中小企业,其代价远比杀价竞销要低。另外,大企业倾向于规模经济,往往是大批量投入生产,实行广泛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并采用先进技术和专用设备,有机构成普遍偏高,这不仅要冒更大的市场风险,而且投资建设期限较长,所以大企业进入一个新的产业,尤其是在这个产业的形成期是没有优势的。中小企业投入的项目一般较小,投资额度不大,筹资相对容易,建设工期较短,能很快将产品投放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在市场退出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创新优势
      中小企业由于有很强的竞争压力,因而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很高。在美国,中小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新产品的过程一般只要1到2年时间,而大企业则需要4到5年。在1953年到1973年的20年中,美、英、德、法、日5国共开发了352件重大创新项目,其中有157件为中小企业所创造,占到了45.2%。上世纪80年代后大约70%的创新来自中小企业,61项重大发明中有49项是由中小企业研究出来的。就我国工业企业而言,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5年以来,研发密度上升最快的依次是私有企业、其他企业和港澳台企业;专利应用指数上升最快的依次是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私有企业;从新产品销售收入和新产品开发强度(新产品开发经费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中小企业经营者在特定时期的知识存量中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存量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部分并迅速加以应用,投放到市场。中小企业会致力于相对较小销售潜力的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大企业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而许多技术进步恰恰是基于诸如单个元件、材料和装配技术的“小”发明而形成的。中小企业组织内部较为紧密,各部门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和合作,为创新提供了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由于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块还没有完全开放,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自行解决资金问题,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其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因此企业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较差,也很难留住创新型技术人才。这也是需要企业密切关注和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李瑞欣.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 经济论坛, 2007,(15):85-86
张宗建. 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思考. 当代经济, 2008,(4):84-85
邢晶晶. 我国中小企业“走出去”战略之对策分析.学位论文, 2006
丁敏.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及实施策略分析. 商场现代化, 2007, (1): 150
宋亚非.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及优势分析.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9-12
吴时舫.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路径选择的探讨. 机械管理开发, 2007,(2): 110-112
刘秀荣.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对策探析. 商场现代化, 2008, (5): 51-52
兰勇, 周萍. 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区域选择. 企业家天地, 2007,(9): 121-122
王姝怡, 刘丽艳.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究》), 2007,(31): 39-40